发现自制力还是有点差。最开始计划的每天坚持锻炼、读书、写文章三部曲,因为一些原因现在已经断断续续了,但愿下一步能恢复日常。今天继续读《停止无效努力》,关于结构化思维。之前在孙圈圈的试听课上面学到过相关的内容。就像我这种人,在说话时常常不知道怎么说,想法凌乱,碎片化。而结构化思维就是将头脑中的零散碎片加工整理,形成树状有层次的结构,更便于表达。这里有一个知识点,是关于归类分组时的MECE分析法,意为:相互独立、完全穷尽。在归类分组时遵循这个法则,可以有效防止重复或者漏掉的类别,最大化的确保分类的完整。转眼之间,2021已经过去了一个季度,今天是4月1号,感谢您能静下心来阅读我的文字,祝.......清明节快乐!
最近把“奇葩说”团队出版的《好好说话1》和《好好说话2》两本书全部读完了。之前读这类书总感觉理论太多、干货太少,看一会就要昏昏入睡了,堪称“催眠读物”。而读这两本书的时候却发现,虽然书里没写什么大道理,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,让人不自觉的读下去,丝毫不会有枯燥的感觉。它会首先搭建出一个场景,在这个场景的基础上告诉你应该怎么说,不该怎么说,非常接地气。《好好说话1》把日常的说话场景划分为沟通、说服、谈判、演讲、辩论五部分,基本上覆盖了日常的场景。通过边读边记录的方式,我整理出了全书的思维导图。《好好说话2》则是根据读者们的问题整理总结而成,从改变他人、化解矛盾、提升自我、维护利益、拉近关系、修炼情商六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。全书思维导图如下。这两本书,对于我这种一说话就紧张的人,简直是个救星,推荐一下!(不说了,我去找马老师要广告费了)
近期开始看孙圈圈《停止无效努力》这本书。今天看到一个关于“解决问题”的思路,简单分享一下。孙圈圈提到了关于问题的两句话:1、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;2、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。第一点,“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”——我们看到的问题可能只是表象,而在解决问题时要看隐藏在其中的“根本问题”。也许是双方沟通时理解有偏差,也许是对方出于种种目的故意不透露他的本意,都需要我们拨开迷雾,发现根本所在。第二点,“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”——问题很多,当迎面而来时,需要给出优先级,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解决最关键、解决度最高的高价值问题。作者把问题按关键度、解决度分为了两个维度(如下图,图片源自“圈外”),提倡优先解决区间4的高价值问题。对于“解决度”这个名词,作者是这么解释的:“解决度,也就是这个问题当下可解决的程度如何”。望着这句话我考虑了许久,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是判断“解决度”高低的标准呢?是解决问题耗时的快慢,还是解决问题的难易?到后来终于才想通了!在我看来,解决度,通俗一点说,就是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百分之多少,99%还是1%...与快慢、难易都没有关系。由此引申出去,在
作为一个平时内向惧怕表达的我,选择写这个话题,是有些胆怯的。尤其是当我从原来公司离职,开始正式“踏上社会”之后,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表达能力的不足。一直非常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们,无论是身边侃侃而谈的同事,还是奇葩说里那些信手拈来的辩手。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,也一直在恶补相关的说话沟通技巧,看过的书也已有不少。但总感觉,还是欠缺一点什么。那么下一步,从自身情况来看,我还有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呢?个人认为,有以下几点,仅供参考。一是思维敏捷度。个人以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,能够快速提取话题的中心关键词,并形成树状结构,分条进行阐述,这就需要大脑敏捷的信息处理能力。很遗憾本人脑袋反应有一些些慢,对于某些话题不能快速加工梳理,总是一团浆糊的感觉。这是今后能力提升的重点!二是知识储备。脑瓜中的存货量充足,才能在讲话时古今中外、信手拈来。我个人比较欠缺的知识“盲区”是历史,因为小时候就不爱学,那些年份朝代、各种人物、历史事件总是让我头疼(这也是我选择理科的一个原因)。那天在群里聊天,有朋友简单的一句“卧龙凤雏”就让我百度了许久。看来,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。三是刻意练习。理论知识学的再好,不经过日常的练
今天在读《好好说话2》,其中有一篇《深度沟通的诀窍:不要预设对方的意图》让我想起了今年过年回家的一件事。过年那几天,每天都窝在家里,吃完饭就抱起平板看节目。老妈看不下去,让我出去锻炼一会,我没听,就继续趴在床上。一个下午,老妈反复喊了我三次,当她第四次进屋的时候,刚叫了我一声,我没忍住,冲她大喊:“我出去还不行吗”,然后摔门而出。因为这一时的冲动,那天把一家人搞得都很不愉快。当然后来也跟老妈聊了好久。虽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,但老妈的一句话总在我脑海里盘旋,事后她跟我说:“其实后来我去找你,是想说另外的事情的”。读完这篇文章我才发现,我的错误之处在于“预设了对方的意图”——在真正的沟通还没产生的时候,大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理解这一切,想要为这段对话定调了。其实这种行为,就像是提前戴上了“有色眼镜”,给对方打上了预设的标签。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交流,对方说什么肯定完全听不进去,势必影响双方的沟通深度。而自己往往也会因为不耐烦,让这场对话不欢而散。所以,沟通时,请务必保持耐心,感受对方的感受,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,才能做到更深入的交流。
在下班的地铁上,读完了九边《向上生长》的最后一章。这一章,讲述的是资本的力量。看完通篇有个感觉,世界真的是在逐渐向两极分化,越是有钱的大佬越有资本去“博弈”,悠闲地在市场里玩着“钱生钱”的游戏;而越没钱的普通人,只为能让自己“吃上一口饭”去拼命奔波,即使有富起来的想法,却因为两手空空,只能干巴巴的看着大佬玩游戏,自己只有干瞪眼的份。既然,穷苦人没有“资本”去玩经济游戏,那又该如何翻身呢?九边在这本书的第二章里早已告诉我们答案:“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,才能改变困境。因为生产的是大哥,消费的是贫者”。刚才又重新看了一眼我写的《向上生长之财富的本质》这篇博文,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:(1)跳出自己的圈层,拓宽资源边界;(2)多做选择,掌控自我。其实,刚去工作时,因为自己的经济压力不算大,我对那些拼命追求财富的人们有一丢丢的“瞧不起”,发誓自己肯定不会成为“爱财如命”的人。但从辞职转行以来,才开始感觉到经济的压力,开始发现对资产的渴望有多强烈,自己也慢慢的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。用了九天的时间读完了《向上生长》这本书,打动我的有很多很多,也让我做出了很多改变。幸好,当时偶尔看到了这本书的推
越来越发现阅读的乐趣,因为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。就像今天,我从九边的文章里认识了“丧尸文化”。一眼看去,以为是说僵尸的词。通篇读下来才发现,一个小小的“丧尸文化”里,也蕴含着诸多内涵。九边认为,丧尸文化是基于社会环境和人们心态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。随着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,各阶层人们趋于稳定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们往往会满足现状而“不思进取”,严重的甚至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问题。“丧尸文化”就这样产生了。说到底,丧尸文化的一个原因就是“懒”,就像《向上生长》这本书最开始提到的“熵增”一样,一天天享受着舒服的生活,或沉迷游戏、娱乐,或自暴自弃。和秉持丧尸文化相反的人们,则是一群充满焦虑心态的人群。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忧心忡忡,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出改变。虽然持有这种“积极进取”态度的人们可能会过于极端,但在日常生活中,确实是需要一定的“焦虑心态”,才能激发人们做出改变。其实,我们不光要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现状,清楚的知道我们自身是否存在“丧尸文化”;更重要的是,给自己保留适度的“焦虑”,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,然后一步一步的努力去实现它!最后用九边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文章:再过一些年,大家就会发现现在真
今天是决心改变自己的第六天。虽然下班有些晚,但一如往常,还是坚持了下来。因为心里有些杂念,回家路上原本没有心思再去看书。走出地铁吹来一阵凉风,居然把整个人吹的精神了起来,顺势继续看文章,完成了今天的阅读任务。刚好今天看的是九边关于“坚持”的一篇文章,做以下几点反思:第一:给自己的任务不能一下子定的太高。太难完成会产生懈怠甚至抵触情绪,中断两三次之后,就再也难以继续坚持。第二:制定任务并非远离舒适区,而是寻找新的“舒适区”,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到极致。这样既有利于任务的完成,也会产生“复利”的效果。第三:完成任务不在乎数量,而在于坚持,日积月累才能达到“量变引起质变”(复利)的效果。文至结尾,其实感觉写文章也不能啰啰嗦嗦写的太长,现在人们都是过着快节奏的生活,哪有那么长时间看你啰嗦。所以,意思到了就好,切勿长篇大论!以上。
肥牛
半路出家的产品圈怪蜀黍